别让自杀者走到死亡边缘,野兽只会在地狱欢呼 | 大众危机干预指南

别让自杀者走到死亡边缘,野兽只会在地狱欢呼 | 大众危机干预指南

                      原创: 豆十

   甘肃庆阳一19岁女生因为遭到老师性侵,投诉无门,在多次尝试自杀后,于620日,在围观群众的起哄和掌声中跳楼自杀。当时网友们吃惊于围观群众的冷血,心疼当时奋力营救女孩儿的消防员,已经过去半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也会像所有其他网络事件一样慢慢被人们忘记。


   但是,青少年自杀问题由来已久,如果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类似的事件也会因为这些没有被处理的问题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心理咨询师对于“自杀危机”这个词并不陌生,为了咨访双方的安全,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学习危机干预知识。但是仅凭心理咨询师一人之力就可以帮助到身处危机情况的来访者吗?

   当心理咨询师为了挽救来访者性命,打破保密协议,联系到来访者家属的时候,来访者家属不但不觉担心,反而责骂来访者给自己惹麻烦。打破保密协议本是为了保护来访者生命安全,但是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家属只会让危机干预更难进行。

   如果那个女孩儿有咨询师,在楼下几十几百围观群众的催促去死的声音前,一个咨询师的关心声再真切也会变得微弱。就像当天拼尽全力营救女孩儿的消防员,面对楼下成片的乌合之众亦是无力、无奈。


   心理咨询师在与困难或者有自杀危机的个案工作时,需要运用自己和来访者的支持系统在最大程度上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比如,来访者如果是学生,那么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透过校内心理咨询系统邀请来访者的老师、教导主任、室友等进行个案研讨会议。讨论对于来访者自杀危机的一致性的响应或处理方式,以及不同角色在不同处境下的处理策略,为来访者建立人身安全网络 (张元祐, 2018)。

   但是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在这个事件中,本应该成为女孩儿保护网的人们,全部成为女孩儿自杀的推手。


   如果你是女孩儿的咨询师,面对这样的境况,感觉到无力和绝望,恐怕不只是对女孩儿感受到的共情,同时也是对这份工作本身的亲身体验。

   不只是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自杀相关的知识,尽力帮助来访者渡过自杀危机,况且还不是每个人都有心理咨询师。

   作为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正确地认识自杀这件事,提早预防它的发生。而像学校这样的机构,更有责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精神卫生法》从来都不是只有心理健康从业者应该关心的。

 

                 “想自杀的人早就跳了”

   如果我们不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围观者催促女孩儿自杀的原因,那么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会认为女孩儿是假装要自杀,而她根本不会真的那样做。这是最常见的人们对自杀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们总会觉得他们“吵着要自杀”,只不过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就像小孩儿哭闹着要玩具一样。

   而说过几次之后,大人更是觉得不用在意。也许孩子的确没有真的要实施自杀,但是在这件事上我们输不起,所以我们应该以关心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自杀信号”。

   在数据上,中国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15到24岁的女性是主要群体 (Hesketh, Ding & Jenkins, 2002)。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 (Wasserman, Cheng & Jiang, 2005) 显示,在中国,15~19岁人群的自杀率为十万之四。是数据还是现实,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人命关天岂能儿戏?

 

   简单心理Uni发表过很多关于心理咨询师如何评估和处理自杀危机的文章,心理咨询师相关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事实证明,关于自杀危机的大众科普更是刻不容缓。

   即使你是非专业人士,也许你不需要知道如何进行自杀干预,但是提升对于自杀危机的意识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杀相关的危险和保护因子,让你可以更快地发现身边的人可能潜在的自杀意图,更主动、及时地提供支持。

   女孩儿在自杀前已经透露出非常多自杀相关的危险因子,而缺乏相关的保护因子,如果她身边有人懂得相关的知识,也许结局不必如此。

   不要等想自杀的人真的站上了楼顶,甚至真的死亡了,才后悔当初没有留意、发现和采取行动。况且,当自杀者真的走到了那一步,你也无法控制围观的人是要“推”还是要“救”。别让自杀者走到死亡边缘,野兽只会在地狱欢呼。

 

            危险因子:增加自杀可能性

 

 个人特质 

  精神病史

   超过90%的年轻自杀者患或患过至少一种精神疾病,年轻的青少年自杀者的患病比例也有60%。在青少年自杀者中,患有抑郁症是最普遍的,比例高达49%~64%。特别是在年龄大一些的男性青少年自杀者中,物质滥用 (例如:酗酒、吸毒) 也是另一个非常显著的危险因子 (Shaffer et al., 1996)。

   女孩儿在自杀前被确诊患上抑郁症,这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危险因子,增加了女孩儿自杀的可能性。

  自杀史

   过去尝试过自杀的人是非常有可能再次进行自杀的,青少年男性如果曾经尝试过自杀,那么他的危险程度会增加30倍;青少年女性如果曾经尝试过自杀,那么她的危险程度会增加3倍。年轻自杀者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都曾经尝试过自杀 (Groholt et al., 1997)。

   女孩儿曾经尝试服用安眠药自杀,而且不止一次尝试过自杀,危险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性取向

   一些族群具有更高的自杀行为的风险,而LGBT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是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其实施自杀行为的危险程度可以上升2~6倍 (Blake et al., 2001)。据北京同志中心的调查显示,46.2%的跨性别者有过自杀想法,12.7%有过自杀行为。

   在不尊重和不接受不同性取向的环境中,社会对他们的性取向的污名化让LGBT群体遭受到更多的压力源,进而导致痛苦和情绪失调,增加LGBT群体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 (Mustanski & Liu, 2013)。

 

 家庭特质 

  家庭自杀行为史

   如果曾有家庭成员有过自杀行为,将会大大增加自杀风险 (Agerbo et al., 2002)。如果母亲自杀,青少年自杀风险将上升五倍;而父亲自杀,风险将上升两倍。

  父母精神病史

   父母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和物质滥用,将会大大增加青少年自杀风险。

 

 生活逆境 

  应激性生活事

   像丧失 (例如:分手、丧亲)、亲子矛盾、霸凌等这样的生活压力源都与自杀与自杀企图相关 (Brent et al., 1993)。

   女孩儿因为患上抑郁服用药物,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在回到学校后,没有得到同学、老师们的关心,反而因为她“损害”了学校名誉而被孤立,这就是一种霸凌行为,进一步加重了女孩儿自杀的风险。


  虐待

   童年的身体虐待经历会增加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早期的自杀企图风险 (Johnson et al., 2002)。如果个体曾在儿童时期遭受身体虐待,将有可能比较难发展出建立健康关系所需的社交技巧。

   童年的被性侵犯经历也是青少年增加自杀风险的因素之一 (Fergusson et al., 1996)。

 

              保护因子:减少自杀可能性 

 

家庭凝聚力

   不论是在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群体中,家庭凝聚力都是对于青少年自杀的强有力的保护因子。家庭凝聚力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高度共同参与度、共同兴趣和情感支持。在面临同样的抑郁程度或者生活压力的情况下,生活在高凝聚力家庭的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将比生活在低凝聚力家庭的青少年低3.5到5.5倍 (Rubenstein et al., 1998)。

  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青少年与家人、朋友或者社群有着很强的连接,这将降低他们伤害自己的可能性。一方面,因为他们感觉到被爱和支持,另一方面,他们知道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知道可以找哪些人帮助和支持自己。

  便捷、合适、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不论是心理治疗、个体/团体/家庭心理咨询,还是其他心理健康服务,如果青少年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意识,而相关服务便于获得,也值得信赖,这将提升青少年使用心理健康服务的动机,从而减少伤害自己的可能性。

   女孩儿曾有多少次机会不必走到最后,也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那一步。但是,学校老师、教导主任和校长的无耻行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和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把女孩儿推下高楼。

 

            自杀风险警报信号

   自杀倾向绝不是“蹭”一下跑出来的,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错”,“错”到他们想要放弃希望,就像女孩儿的遭遇一样,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警报信号。尤其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是如此动荡的时期,往往让人很难意识到青少年的一些变化是正常行为还是准备自杀的迹象。

 

需要注意的行为变化:

   1.回避与家人和同伴的互动

   2.对过去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3.很难专注课业

   4.不注意个人形象

   5.人格明显变化

   6.悲伤和绝望

   7.饮食习惯变化 (例如:突然体重增加或降低)

   8.睡眠习惯变化

   9.嗜睡或缺乏活力

   10.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1.暴力行为,叛逆或逃避

   12.药物和酒精的使用

   13.与情绪相关的症状 (例如:头痛、疲惫,胃痛)

   14.丧失接受赞美或奖励的能力

   ……


        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表现出抑郁或情绪低落的情况,但是有一些青少年会假装精力过剩来掩盖他们的问题。如果青少年表现出异常的躁动或过度活跃,心神不安可能会导致对抗或暴力行为。不要错把这些异常的行为当做是过渡期正常的表现,青少年每一个异常表现都是在对求救的警报信号,不要让一切变得“太迟”!

   这不是一篇专为心理咨询师而写的自杀危机文章,自杀科普知识值得我们为我们身边的人了解和学习。我们不做压倒自杀者的稻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让自杀者再次回到我们中间的救命绳。

  新乡市心灵港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电话:158373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