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系统下孩子的成长规律


今天我们讲的是孩子成长的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青少年期,也叫青春期。又叫做困难期,危险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青春期,也正是孩子的第二个逆反期。我们知道第一逆反期是孩子2-4岁这个阶段,那么和第一逆反期相比,第二逆反期的孩子所要的独立自主性主要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想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首先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要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矛盾性,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时期生命系统的特点。生命系统在这个时候又叫生殖期,也叫作两性期。这个时期的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在这个时期个体的性器官已经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男孩和女孩都开始发育了,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我们知道,儿童期的时候本我是潜伏的,到这个时候本我又出来了,本我的满足依赖于性,这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年男女之间的性。在青少年期就已经出来,也就是12-20岁这个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接受性教育的最佳时期。弗洛伊德把前几个性心理发展阶段统称为自恋期。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孩子更多的是对自己发生一些兴趣,“我是谁,我怎样”,即使在俄狄浦斯期,男孩想要接近妈妈、女孩想要接近爸爸,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阶段,如果父母不让他接近,他也就不接近了,又转回到“自恋”。进入青春期后,儿童逐渐摆脱了心理闭锁状态,开始希望了解异性,接触并爱慕异性,他们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儿童心理从自恋转向了异性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孩子不太关注父母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异性了。


我们看这个时候关于早恋的问题,早恋其实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是接近异性期:心理反应还不稳定,男女之间的兴趣和爱慕往往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除了接近异性期,还有两性初恋期:此时的爱多半是凭直觉,往往被对方的容貌外在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显得幼稚单纯。我们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是对异性发生了兴趣,他会很好奇,比如说,对于性,他也是好奇的,那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我真正去谈一场恋爱,去结婚这样的想法。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早恋的悲剧出来,比如说打胎啊等等。其实在那个时候父母又起到一个特别大的作用。比如说曾有一个个案就是,来访者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他也是在青春期跟异性发生了关系,他的描述就是,“那段时间我的爸妈总是吵架,我不想回家,因为一回家他们就总吵,所以我就跟我的男朋友在一起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就是明明两个人觉得挺有好感,写写情书什么的,然后被父母发现了,那父母就去找到学校去拆散这两个,孩子就想“我本来也没想跟这个男的有什么,但是我爸妈这个一紧张,我就越想气他们”,我们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他有一种叛逆的心理,这种叛逆的心理是对父母的,他想摆脱对父母的那种依赖,或者想要离父母远一点,但是父母又想拽着他不放,所以他只有通过一些行为,让父母知道我已经长大了,那个时候的孩子去发生一些性行为,多半就是“我成人了,我可以为自己负责,你不要管”,所以我们说,正确的引导特别的重要,这里也包括了性教育。我们说性教育不用太早,最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在青春期的时候,性教育要提上来,然后让孩子知道性是怎么一回事,满足他的好奇心,同时呢,性的背后是什么,是爱和责任,要让他知道,性的背后是些什么东西。那剩下的事情,你就交给孩子去做就好了。这是我们说,关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怎么去看待他的一些事情。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早恋,我们要意识到其实一个孩子早恋,说明这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是正常的,我们从生命系统可以看出来,这时候本我的满足依赖于性。他对异性产生兴趣,他去爱恋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不要看见早恋就大惊小怪。那其实如果早恋引导的好,作为父母引导的好,作为老师引导的好,早恋是有一些积极正向的作用的。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两个人在一起互相陪伴。学习这样一件枯燥的事情就显得没有那么枯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这不是挺美好的一件事情吗。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引导。我们来看一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很难有人非常顺利达到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殖阶段,因为人们很难顺利地、彻底解决早期发展阶段所存在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而不至于产生停滞和倒退。所以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不容易,连弗洛伊德都认为很难有人非常顺利到达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在某一个阶段一定会有创伤,那青春期是解决儿童心理问题最后的机会。比如说我的孩子在肛欲期1-3岁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没有好好的陪伴,那青春期是最后的机会,你做好父母,让孩子好好发展。那如果在青春期还是没有解决心理问题呢,那可能以后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学心理学这些方面来去解决了。因为青春期有一个特点,青春期生理上内分泌荷尔蒙他的一个发育使得一个孩子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焦虑,一旦焦虑,他就会退行到那个阶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弥补之前创伤的机会。所以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来做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好的办法,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让孩子逐渐重塑或者弥补之前的不足或者创伤。


这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系统,我们再来看一下社会系统。青少年期的社会系统也特别重要,在青少年期社会环境变成了:中学、老师、同学、朋友、异性朋友,活动范围从家庭到了学校和社会。对于父母来说,这就意味着,青春期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就是说,父母需要有一种能力,就是承担自己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背景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你要清楚,孩子其实从儿童期就开始和父母分离了,他知道他要去到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了,青春期其实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分离,所以在青春期你的孩子已经做好了离开你的准备,那作为父母是不是做好准备了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一些文化特点,我们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觉得孩子永远是我们的孩子,永远不想放手,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放手,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去看大学生新生入学的时候,家长们大包小包来送孩子,领着孩子报到,把孩子的床铺铺好,水打好,食堂澡堂等等全部打听清楚,甚至有的家长不放心孩子独自在外地上学,特地在学校周围租房子陪读。这其实是父母不愿意和孩子分离。在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心里特别的难受,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父母需要有一种能力,成为孩子背景的一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后你可能只是一个背景。这个说法可能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尤其是那些把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事业的那些家长。我们要知道一句话——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对于父亲也是一样的,到时候就需要退出了,然后作为父母你要去过你的日子,要有自己的生活。这里有一段话给到大家,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这是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其实写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种情感,好像我们作为父母,尤其是在青春期以后,就是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孩子好像突然长大了,离开了,告诉你不要追我,我已经长大了。但是我们作为父母本人,好像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这样一个分离,这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去修炼的地方。

我们接着来看发展任务,儿童到了青年期,生理上已趋成熟,人格的各方面需要重新加以整合——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这里的同一感的意思就是我自己认为我自己是谁,或者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形成自我的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那么什么叫做同一性呢?我们来看一个人,埃里克森是同一性研究非常卓越的一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的研究,这和他本人特别有关系。埃里克森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从小就没见过他的生父。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那不是他的亲生父亲。直到他18岁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回了亲生父亲的姓叫埃里克森。那埃里克森在他的成长中时常出现“同一性危机”:也就是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一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但是他却长得身材高大,碧眼金发,没有犹太人的相貌特点。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人们却叫他为异教徒,因为大家不承认他是犹太人。觉得你是哪儿来的,你长得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自己也总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我和我爸爸妈妈长得不像?这个就叫同一性。我到底是谁啊?我是谁的儿子?这就叫同一性危机。所以说埃里克森有这个同一性危机,到了17岁,他终于知道了,“哦,原来我的感觉是对的,我确实不是我继父的儿子,我的父亲是谁谁谁”,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的。所以埃里克森在同一性上有了一定的建树。


那么我们来看什么叫同一性。同一性第一个叫认识你自己:就是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感。就是我是谁呀,然后别人眼中的我是谁,社会眼中的我又是谁,也就是这三个方面都统一了,你就知道你是谁了,总之呢,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以及个体的理想的稳定的意识。也就是说自己认为是谁,别人眼中自己是谁,以及社会眼中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理想,这样一种稳定的意识,这就是同一性。我们所说青春期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在这个同一性上,他自己都是混乱的,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怎么回事,所以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延期偿付”,


也就是这个阶段,我们要让他的心理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期。延期偿付是什么意思呢,大学阶段也称为心理的延付期,也就是说我们说一个人,他发展到两性青春期的时候,他就应该是回报社会的,但是这个青春期的孩子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走到社会上,所以没有做好准备去回馈社会,奉献自己,所以这叫心理的延期偿付。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将体验基本上所有婴儿期的冲突。他必须顺利通过这个阶段,要去解决这些冲突,确保实现之后的成长任务。首先他要去摆脱儿童期内化的特点,也就是说他要摆脱脑子中的爸爸妈妈的一些形象,他要认识到自己是谁。很多时候我们说我自己是谁,爸爸妈妈认为我是谁,我小的时候是知道的,我在爸爸妈妈眼中是好孩子,我在老师眼中是好学生。这个时候我要脱离这些爸爸妈妈的印象,我去内化我去形成我自己是谁。其次他要经历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创伤的一个能力,这些能力他得去具备,所以我们说这个时候青春期是处理创伤最后的机会,一点也不足为奇,他必须要拥有这样的能力。第三个就是确定自我认同,我到底是谁。那我们说,青春期十二到二十岁,整整的八年都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情。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阶段孩子的品质。积极品质是忠诚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就是我知道我自己是谁,不用你说我也知道我自己是谁,那消极品质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同一感混乱,客体我主体我矛盾,客体我就是别人眼中的我,主体我就是我自己认为是什么,“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矛盾重重。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青春期太不容易了,他要有很多事情去做,所以我们说青春期叛逆,青春期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是有道理的。



最后给大家一首诗,这首诗叫《我十六岁》,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首诗就阐述了青春期这样一个同一性危机,它很好的写出了那种同一性混乱的感觉,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十六岁,四岁的娃娃管我叫阿姨,四十岁的阿姨管我叫娃娃。老师说,你不稳重,像夏季一样狂热、烦躁;同学说,你成熟,像秋天一样深思熟虑; 妈妈说,你爱消极,像冬季一样消沉; 朋友说,你有激情,像春季一样生命力顽强。 于是,我陷入迷茫,我不知道我是怎样,也不知道我应该怎样。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该怎样就怎样,你是蹦蹦跳跳的大人,也是长大的娃娃! 你就是你,既是春夏,也是秋冬,因为十六岁才有这彩色的性格。我知道了,十六岁,只属于我自己一次。 十六岁,只属于我们,一次!”

 新乡市心灵港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电话:15837331085